2011年2月13日星期日

[misc]郎朗如何超越李云迪

 
 

Sent to you by X.D. via Google Reader:

 
 

via Starming星光社最新更新 by hero28 on 2/8/11

  郎朗和李云迪,两个同样生于1982年的青年人,凭着天赋和勤奋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家,但郎朗却比李云迪更火更红。说到中国钢琴,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郎朗。

事实上,李云迪成名是在郎朗之前。2000年,18岁的李云迪就一举拿下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成为肖邦赛事七十多年历史中最年轻的金奖获得者和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而郎朗获得最重要的奖项是在两年之后。2002年,"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在德国汉堡举行,郎朗是第一位得主,也是该年唯一得主。

当然,他们自幼所获的其他各种奖项举不胜举。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青春逼人,同样技艺超群的两个英俊少年,如今拥有的人气却相去甚远呢?原因在于郎朗的营销做得更好。

郎朗身后的团队显然更善于包装造势,在宣传上更积极———他们敢于早早亮出"国际钢琴大师"的旗号;在演出上更勤快更频繁———据说,郎朗一年的演出场次可达150场之多,而且是国内国外全世界地赶场;在机会把握上更主动———近年来央视直播的大型活动总是能见到郎朗的身影;在媒体炒作上也颇有心得———郎朗父亲的一句话:"只有公主才配得上郎朗",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被媒体热炒了一把,无形中又将郎朗的知名度提升了几个百分点。

反观李云迪,就显得比较沉默,除了一些正式的艺术演出,很少看到有关他的报道。

市场永远是现实的。郎朗早早就成为了劳力士、奥迪的形象代言人,在中国的电视屏幕里也以天才成功者的形象为奶粉做广告。而李云迪呢?真的想不起来他在钢琴之外的商业表现。

当然,艺术家的成就并不能单纯用商业价值来衡量,对于郎朗和李云迪来说,现在评论谁优谁劣还为时过早,他们将来的路还长着呢。

约书亚·贝尔是美国炙手可热的音乐大师。他4岁开始学琴,14岁就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之后曾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奏,被视为"同代中最好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曾为多部著名电影配乐,并因演奏奥斯卡名曲《红色小提琴》而获得过格莱美大奖。

贝尔的演出酬金平均每分钟高达1000美元。他在华盛顿百年礼堂举行演奏会时,演奏会的门票最低也要100美元一张,尽管如此,门票仍然销售一空。

这位富有浪漫气质的演奏家有一天突发奇想,要搞一次行为艺术。贝尔把自己装扮成落魄的流浪汉,带着他那把1713年制造、估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在接近早上8时的繁忙时间,站在华盛顿朗方广场地铁站的垃圾桶旁开始演奏。

在43分钟里,贝尔共演奏了6首古典名曲。但经过他面前的1097人当中,绝大多数人对他的悠扬乐韵置若罔闻,只有27人被吸引。但当中多数人听了数秒之后就转身而去,只有7人停下来欣赏了一分钟左右。

更令贝尔泄气的是,几乎没有人能认出他这位天天出现在电视杂志上的明星人物。

43分钟表演结束后,没有掌声,只有32.17美元的可怜施舍。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产品要卖出价,需要营造良好的营销环境。

终端是品牌形象的载体。

再好的产品也要包装。流浪汉的音乐只值得施舍,而大师的音乐需要聆听———即使前者的造诣与后者不相上下,甚至有可能高于后者。一句话,产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品牌形象和终端形象。

(摘自《魔鬼营销》新世界出版社  图/周弘)

全文阅读>>

推荐图文杂志: 设计 插画 网站技术

关注我们: 豆瓣小组 人人网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Twitter Facebook RSS

Starming 星光社 版本:0.05 戴铭出品 email:ming1016@gmail.com 淘宝好店精选 互联网导航 论坛 杂志 鄂ICP备08104326号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