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3日星期五

[misc]再说汶川:前行是生命的本能

 
 

Sent to you by Allen.Tsau via Google Reader:

 
 

via INXIAN by 拉仕泰多·布拉布殊夫 on 5/13/11

原文首发于《交大BMY》,作者"thirlylc",感谢"啃树皮"推荐!】

08年大地震时,我是一个坐在教室里埋头于各种模拟卷的应届高考生,地震来临时的震感几乎不可察觉,甚至没有让我停下手中的笔。11年4月,我参加百所高校学生四川地震灾区行活动而有幸见证重建后的灾区。也许只能见证一部分的真相,也许对被见证者而言毫无意义,但对于一个身处灾难外缘的人而言,它也许是践行信仰的某种仪式。

来时,我们的车在高速路上疾速前行,看见两旁的行道树不断退后,我突然就有了疑问,生命一直前行,是因为前方的尽头有微光,还是,前行本就是生命的原始姿态

走过映秀,走过绵褫,走过威州,走过水磨,融合了民族特色的民居,古朴而整洁的街道,功能设施一应齐全的美丽校园,现代的医院与公路,无不让我惊叹。短短三年时间,废墟之上重新树立起了一座座如此美丽的新城。真正令我看到灾区重建成果并不是这些,而是——

  • 搬进新居的民众说他们的新房一平米六百元,补助福利提高后,银行贷款已经还了一半甚至还完;
  • 利用自家新居一层在居住区开小百货商店的创业青年说他的月收入至少一千多;
  • 少年说她的奶奶每晚上广场和一群老人在一起打太极、学舞蹈;
  • 路边的小学生打打闹闹时不经意流露出的纯真无邪的笑容;
  • 走廊上高中生说想努力提高成绩挑个好大学上…

我想,是不是人们高估了灾难对于生命的分量?尽管形成的伤痛不可能消失,不可能遗忘,但时间过去了,家园重建了,表面的创口愈合了,深处的伤痛也随年轮的加深在渐渐下沉,它成为人们记忆里的一道刻痕,却不更多羁绊人们前进的脚步。

08年大地震后,人们常常说,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前行。今天,当我们再把目光投向那些活着的人,就会发现大部分的人已经从原点朝前迈出了一大步。

如果说这次汶川的走访观察中有令我怅惘之处,便是那一群在汶川第一小学里排着整齐队伍手捧红领巾等待我们的小朋友,便是那一群身着民族服饰在汶川第一中学门口为迎接我们冒雨站了近半个钟头的少年们。

我踏进汶川一小,小朋友为我系上鲜艳的红领巾。我散落胸前的长发妨碍了她,她第一次没有系好,她系红领巾的双手开始微微有些颤抖,看得出来,她很紧张。

我把头发向后束起,说着:"不急嘛,慢慢系…"、"呀,你打的结真好看…"。我试图缓解她的紧张,她的面部却因为紧张一直显得有些僵硬。那一刻,我被打动的同时又对小朋友深深地感到抱歉,感到心疼。

当我到达汶川一中,校门口迎接的少年们站在淅淅沥沥的雨里,冲我微笑。内心的感动、愧疚与悲哀感交杂,莫名难受,竟然想哭。

与汶川一中的座谈会上,学生代表发言,她一字一字念着手中的稿子,一直说有关感谢感恩与自强不息报答社会的种种。

校舍崭新,可惜,有些东西还是腐朽的。

我自认为不是不明事理,汶川一中的校方如此特别安排准备,显示了对我们一行的重视,是热情迎客之礼,也以此表现灾区人的感恩情怀。这些细心周到的安排,我不是不感动,不是不知好歹。我也愿意相信,那些等待我们的人,是真心的欢迎我们。

我想说的是,孩子也是地震的受害者,尽管他们接受了外界的帮助,但不应为此背上感恩的包袱。感恩教育很重要,但它不能被扭曲为一种任务。我们和灾区的孩子们是平等的,尽管地震时我们也积极地捐款捐物、排队献血,但我们或者其他给予灾区爱心与帮助的人,不是、也不应该成为他们的恩人。

捐助源于社会良心,而不是为了获取一个高姿态享用瞻仰或感谢,尽管那可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和成就感。真正意义上社会捐助的初衷就是希望这些灾区的孩子可以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而不是让他们带着感恩的包袱以一种形式上的低姿态去仰望这个社会。

时间就好像砂砾在抹去我们的记忆,但是总有一些东西谁也割舍不去!记得彼时彼刻,是因为此时此刻我们更需要互相温暖!

映秀新居
映秀新居
映秀新居
映秀新居
重建后的威州镇
重建后的威州镇
汶川中学
汶川中学
美丽的阿坝姑娘
美丽的阿坝姑娘
大禹故里的羌族老人
大禹故里的羌族老人
羌族人家
羌族人家

《前行是生命的本能》二维码网址相关:
汶川地震两年祭母
舟曲惨剧:是天灾还是人祸
一个被枪毙的《唐山大地震》剧本
但愿学校不要一震就塌


© 2011 - INXIAN敬献 - 快抢沙发 - 我也投递! - InStoRE! - 邮箱订阅 - 微博(twitter|新浪|腾讯)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