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foto][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16P)

 
 

Sent to you by Allen.Tsau via Google Reader:

 
 

via 路人@行者 by 路人@行者 on 12/3/10

[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沿西安北上,渐渐地汽车驶出了关中平原,包头至茂名国家高速公路开始在浑厚苍茫的无边壑原中自由延伸,掠窗而过的古柳、沙河、田畴、民屋、牛犁与烟囱、铁塔、楼厦、广告、车流相互映衬,和谐地构筑出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图画,悠然地传递着一种深含远古文明的信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上古时代,原有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大部落,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打败九黎族首领蚩尤后逐渐融合合并,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文明史主要从黄帝开国(建国)算起。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开首就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圣人和贤明君主,又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初始文明,被尊为"人文初祖"。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在包头至茂名国家高速公路延安至西安路段的中点位置——今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面,1961年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桥山因山形似桥而得名,山上古柏参天,山环水抱,景色宜人,曾有桥山黄陵八景之称: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雪、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武仙台、轩辕古庙。"背依桥山龙虎地,门对印台凤凰池",要想登临桥山拜谒黄陵,首先必须走过轩辕桥、跨越沮水。
  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轩辕庙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
[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越过轩辕桥,登临龙尾道,抬头仰望,质朴、凝重、素洁的轩辕庙给人以俯视天地、注目苍生之感,其建筑设施与结构缀饰,无不象出天文,形于地理,启源以物性,归宗以人本,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衍造上凸显出初祖的遗泽与开山世功。轩辕庙采用传统的南北纵深布局,进深340米。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
[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桥山古柏"为黄帝陵八景之一,黄帝陵有古柏8万余株,是世界上最大的古柏群。入得庙门,迎面一棵高大的柏树让人心动目凝,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人称"黄帝手植柏",传说为黄帝亲手栽植,距今约五千年,被国内外林业专家誉为"柏树之王"、"世界柏树之父"。古柏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不少已老态龙钟,它们那一条条粗线竖纹,一块块疤痕树结,仿佛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千年的沧桑和华夏民族古老的文化。它们静静地立在桥山之巅,俯视着人间巨变,一年又一年召唤着天下炎黄子孙前来拜祖祭祀。
[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轩辕庙内十余株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昂首穹宇的伟岸古柏,特别是黄帝手植柏与汉武挂甲柏(上图,相传汉武帝曾在此树上挂过盔甲),势如卷云腾空,枝干峻拔挺劲,似乎在宣示着炎黄民族亘古不变的嵯峨雄姿与肇造一统的威武。那"九土寻根根总在"的博大生命气场,是"四海归黄"理念一脉相传而千秋永继的根宗所在。只要是有一点民族血性的人,驻足于其下,一种堂堂炎黄子孙的自豪,都会勃然在胸中激荡。
[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轩辕庙大殿正中供着一尊巨大的轩辕黄帝浮雕像,是根据东汉武梁祠的画像石拓片为蓝本,用墨玉刻制而成。庙内有不少碑刻,既有历代古碑,也有近代及现代著名人物造访拜祭时所题写之碑,这些自北宋至今的碑文表明,无论什么朝代什么信仰,人们对黄帝功绩的评价和对黄帝的景仰是共同的。无论是御制祝文还是名人题咏,都给黄帝至高无上的评价。是啊,追思我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怎么能不把最辉煌的桂冠献给黄帝呢?我国最早的农业、畜牧业生产,最初的舟车、房屋、服饰、文字等发明创造,均始于黄帝时期,《易系辞》说"黄帝、尧舜重衣裳而天下治……",所谓"刳木为舟,重门击柝,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弦木为弧,剡木为矢……"都是天下治的最生动最形象的表述。《轩辕黄帝传》载:"耕者不侵畔,渔者不争岸,抵市不预,价市不开,鄙商旅之人相让以财,外户不闭,是谓大同。"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人类大同画卷啊。轩辕扑素的造福为民的思想,几千年来影响着炎黄子孙,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个性。
[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桥山面积333公顷,81600株古柏参天遍野,长青不凋,其中千年以上数龄的有3万多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林。桥山之巅盘龙岗上的黄帝陵冢,在千姿百态、令人遐逸于思的古柏的掩映中,显现出不尽的神力、诡秘与天机,无言地诉说着始祖驭龙以求永生的情节,浓缩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精华。
[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黄帝陵就在桥山之巅。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登之极目远眺,沮水环绕,山脉连绵,更觉此地之壮观。
[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由汉武仙台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陵墓位于山顶正中,坐北朝南,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得古朴典雅。
[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桥山黄帝陵相传创自汉代,唐太宗大历中期在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下令移建于今址。元至正,明天启、崇祯,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期叠有重修,均有碑记载或录于县志中。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2004年,国家再次把对黄帝陵的祭祀升为国家公祭,成为万人来朝的盛典。2006年5月20日,黄帝陵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黄帝陵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认祖的圣地,每年都有大量海内外华夏儿女前来祭拜祖先。黄帝陵祭祀已经不仅是一项简单的祭祖活动,更蕴含着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的深刻意义。念天地之悠悠,思祖德之绵绵,我们在此感悟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缅怀我们伟大的中华始祖——黄帝的丰功伟绩,有一种神圣的归依感,那是一种回归桑梓地的亲切和恬静。更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泱泱中华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有这么伟大的先祖,我们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应该由衷感到骄傲和自豪。
[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阳光透过树枝间的缝隙形成一道道光束投射在园中,给肃穆的黄陵平添几分灵动。
[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1983年4月5日清明节,原邮电部发行了T84《黄帝陵》邮票一套3枚 影雕版 齿度11.5 邮票规格31x38.5mm[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枚号 邮票名称  发行时间  发行量 面值
1  黄帝陵   1983-04-05 325.76 08分
2  人文初祖殿 1983-04-05 231.76 10分
3  轩辕柏   1983-04-05 302.76 20分
  (1)黄帝陵:黄帝陵高3.6米,周长为48米。陵前有一座碑亭,里面有一块刻有"桥陵龙驭"四字的石碑。再往前有一块"古轩辕黄帝桥陵"石碑,是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陵的南侧还有一块古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碑侧有一座高大的土台,传说是汉武帝征讨朔方回来,曾在这里祭祀黄帝,并筑台祭天。
  (2)人文初祖殿:人文初祖殿是黄帝陵的一部分,因为传说黄帝是中原文明的创立者。"人文初祖"即人类文明开创者的意思。之所以称"人文初祖殿",则源自于国民党元老、爱国将领陈潜1938年4月5日清明节为黄帝陵题写"人文初祖"匾的故事。
  (3)轩辕柏:轩辕柏是桥山山脚的一株古柏树。黄帝陵周围古柏成林,郁郁参天,其中最大的一株高19米,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相传这是黄帝轩辕氏亲手种植的,故称"轩辕柏"。
[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原摄] 览胜登台怀始祖 参天古柏掩帝陵 - 路人@行者


更多精彩,欢迎继续阅读:
[趣闻] 世界遗产红杉林 形形色色树隧道(15P) [原创] 九疑山上白云飞 永蓝高速出翠微(12P)
[原创] 楚蜀通津芙蓉镇 瀑布之巅古王村(12P) [组图] 古都奈良 一幅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画卷(13P)
[原创] 北往常思闻喜县 机缘巧遇宰相村(23P) [原摄] 京都 日本人的心灵故乡找寻昔年繁华(15P)
[原创] 游蒲津古渡穿过汉风唐雨追忆华夏文明 [原创] 隆里古城 湘黔边界的汉文化孤岛(18P)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